抗日战争中,日本人的子弹为什么好像永远打不完?看完之后很心酸
1939至1945年间,日本生产了18亿发子弹及380万支步机枪,平均每支步机枪可配备473发子弹。
抗战时,日本人似子弹无穷,不显弹药匮乏,究其原因何在?
【日本人的实际弹药配给情况】
日本装备弹药产能足够步枪配发400余发子弹,但实战中日军不会全数下发。通常,步枪手携带100发子弹,分装于3个不同尺寸的标准弹药盒内。
进入战斗状态,日军挂三种标准弹药盒:前左20发,前右30发,后右50发。左撇子则前左30发,前右20发,便于匍匐。后右仍为50发。
除上述外,日军还备有增强型弹药盒,即广为人知的60发大容量弹药盒。
此加大弹药盒专用于激烈战场防御时,因防御战中日军移动减少,故无需顾虑其重量影响行军,确保弹药充足。
因战斗激烈,标准100发配弹量可能致弹药补充不及,因此,能装载60发子弹的Plus版弹药盒的存在极为必要。
Plus版弹药盒启用后,日军配弹方案调整。渗透、突袭等任务中,日军据情装配100或110发子弹,以利士兵匍匐行进。
在防御战等无需匍匐作战的任务中,日军会选择携带120发、160发或180发的弹药量。
180发配弹方案适用于激烈阵地防御战,如二次上海作战的防御阶段,日军指挥部规定,每名步枪手每日需携带180枚子弹。
相比之下,日军更倾向于选择100发标准配弹方案或120发加大配弹方案,其中后者也颇受欢迎。
此外,日军规定,为确保战斗效率,士兵弹药盒内子弹,一半可自由使用,约为50/60发,另一半即50/60发使用前需申请,以控制弹药分配。
需注意,日军当时主力步枪为“三八大盖”,可装5发子弹。其携弹量约105至125发,且子弹可自由支配,因此,每个日军自由支配弹药量为55至65发。
【中国军队的弹药损耗和获取】
中国军队在正面与敌后战场奋力抵御贼寇,牺牲巨大。因工业水平远落后于日本,国内兵工厂产能严重不足。
据“抗日战争纪念园”网数据,自“七七事变”至1938年12月,国民党陆军损失步机枪33.35万支,子弹7.2亿发。
在整个战略防御阶段,我国生产的步机枪数量为12.76万支,子弹产量达2.89亿发。
装备损耗高于生产,因当时除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外,各派系还动用战前储备,且国民政府紧急从国外购得一批武器装备及弹药。
苏联向中国出售的武器数量居首,而德国则成为子弹最大供应国,中国累计从德国购进子弹达1.6亿发。
国民政府如同日军不会倾尽子弹配属,亦不会全面分配军火,且在分配时展现出显著的“亲疏有别”态度。
中央军汤恩伯部第89师出征南口,其装备的各型子弹总量高达349.5万发。
川军22集团军装备匮乏,期待国民政府山西补给。抵达后,阎锡山仅给予41军20挺晋造轻机枪,其余武器弹药,川军士兵并未收到。
八路军由红军改编,初期待遇不比杂牌军优厚。抗战初,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仅从阎锡山第二战区司令部获200支枪及100万发子弹。
问题在于,国民政府记录的八路军人数为4.5万,但实际超5万。若将子弹均分给每名战士,每人仅得22发。
后来,八路军战场屡建战功,部分战区长官部逐渐尊重并认可他们,遂采取措施为八路军补充弹药。
1938年4月,卫立煌探望受伤林彪时,拨给100万发子弹。但蒋介石重启“攘外必先安内”政策后,国民政府便停止了对八路军的武器弹药补给。
新四军境遇更艰,叶挺之妻李秀文为助夫及抗日大业,动用父母养老金、变卖家财,历经波折,终从香港为新四军筹得手枪3600支。
后续斗争中,新四军武器弹药主要来自国民党军遗落民间的枪械及战斗缴获,八路军亦如此。艰难时期,两军战士常武器不足,老兵配枪子弹仅三五发。
【永远打不完的子弹】
日军子弹看似无穷,主要因双方弹药配给量差距巨大。
在同一场战斗中,八路军和新四军战士的弹药远不及日军,扣动数次扳机后即耗尽,而日军仍携带充足的弹药盒,弹药量远超我方。
我们设定双方子弹均无法击中对方,通过轮流射击,消耗一名日军士兵的全部自由支配弹药,需13至22名战士用尽他们的弹药,其间差异显著。
抗战后期,国民政府消极抗日,导致国军部队常孤城奋战,无支援。中国军队对抗日军持续增援与补给,易让人误以为日军子弹无穷无尽。
1944年日军发起长衡会战,方先觉率第10军6月28日迎战至8月7日城破,期间部队无接济无援军,为保全重伤战士与民众,方先觉被迫投降,此景令人心酸。
